郑州高温下的生存挑战
7月的郑州,太阳像烧红的铁饼一样悬在头顶,连续三天温度突破37℃,地面温度飙到60℃以上。建筑工人老张中午换班时突然呕吐抽搐,送到医院一查,热射病——这可不是普通中暑,搞不好会要命。急诊科的数据更吓人:这周中暑患者比上个月多了200%,有人甚至出现器官衰竭。
高温不是新鲜事,但今年的热浪来得更早、更猛。去年6月,郑州的高温天数已经破了纪录,今年干脆提前“加码”。可问题是,应对措施似乎还在原地踏步。
户外劳动者成了最危险的群体。环卫工顶着烈日清扫街道,有的地方甚至要求高温时段继续干活,防护装备却简陋得可怜。建筑工地倒是发了盐汽水,但工时一点没调整,工人们照样得在滚烫的钢筋水泥里挥汗如雨。外卖骑手更惨,平台嘴上说着“高温关怀”,可连高温补贴的申诉通道都不给开。
老旧小区的情况也不乐观。电路老化,空调一开就跳闸,不少独居老人为了省电费,硬扛着不开空调,结果上了热搜。社区纳凉点本是好意,可开放时间和居民需求对不上,有的干脆成了摆设。
专家直接点出问题:高温应急预案漏洞百出——没有强制停工标准,热疾病监测慢半拍,重点人群的防护几乎空白。更讽刺的是,高温津贴的标准十年没变,一天15块钱,连两瓶冰水都买不起。
高温不再是“偶尔难受几天”,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威胁。当空调房成了刚需,电费却成了压垮部分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场热浪背后,暴露的是整个社会应急体系的短板。
有时候,活得好不好,真的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金港赢配资-股票配资门户官网-炒股配资利息-中国十大配资公司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