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一.肝胆湿热证: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机体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辛辣,湿邪内 生,肝疏泄太过则郁久化热,正如《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 泄,口苦。”临床可见胸胁胀痛或灼热,腹胀纳呆,口苦,大便不 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疗多清利肝胆郁热,和解少阳,邪去则气机畅达。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热邪偏重,或口舌生 疮,可加龙胆、蒲公英、金银花、石膏、栀子、防风; 气滞明显加疏 肝理气之醋香附、郁金、盐川楝子; 湿重可用广藿香、佩兰、石菖 蒲芳香化湿; 纳呆加鸡内金、麦芽、山楂健脾消食之品。 《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 若胆郁化火,横逆犯胃,则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反酸嘈杂, 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 数。治疗当以清肝利胆,疏肝和胃为主,方选左金丸合柴胡疏 肝散加减(若肝郁化火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口干加葛根、五味 子; 口气不正加白芷; 呕恶明显加生姜、姜半夏、竹茹; 反酸加海 螵蛸、制瓦楞子、浙贝母平冲清肝,制酸止痛; 嗳气加旋覆花、代 赭石、紫苏梗以平冲降逆; 便秘加瓜蒌、火麻仁、牛蒡子等; 二.湿阻脾胃证:无论外感湿邪或脾虚生湿,皆可脾 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如黄元御 《四圣心源》:“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 胃降”。故肝胆疏泄失职,脾胃浊气上泛于口而成口苦。又如 《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临床以晨 起口苦多见,症见脘腹纳呆,腹胀,口苦,或口淡,大便不爽,肢 体倦怠,舌质淡,苔白腻,或白腻罩灰黄色,脉弦细。 方选半夏 泻心汤(寒热错杂)、三仁汤(湿重于热)合平胃散加减以复使中 焦气机调畅,常用药物有苍术、姜半夏、厚朴、陈皮行气燥湿;广 藿香、佩兰、石菖蒲清浊辟秽,芳香化湿;柴胡、黄芩和解少阳。 脾主运化,故脾虚而湿滞,故常配炒山药、 炒白术、茯苓等健脾化湿;气滞则水停,故祛湿时不忘理气,多 以陈皮、木香、槟榔、川楝子、大腹皮、佛手、香橼疏导三焦之气, 使气机调达;湿为阴邪,故祛湿时可少佐桂枝、吴茱萸、淫羊藿、 小茴香等温热之品以助阳化气;反酸加海螵蛸、制瓦楞子、浙贝 母平冲清肝,制酸止痛;纳呆加炒鸡内金、麦芽、山楂健脾消食 之品;脾胃虚弱证 :《素问·奇病论》:“亦有因虚而致口苦。” 口苦症状并非仅见于脏腑热证,亦见于脏腑 的虚证和寒证。 当饮食失调,劳累过度, 久病耗伤脾气,脾土虚弱,生化乏源,升清无力,久虚则易生火, 虚火冲气上逆则口苦;若脾气虚长期不顾,可致脾胃虚寒,脾胃 升降失调,胆失疏泄,故胆气虚寒,枢机不利致口苦。 胆郁无论寒热,必生浮火,口苦为胆寒必见症状,此为 浮火所致。临床以食欲不振,完谷不化,精神倦怠,便溏等;寒 则伴胃脘冷痛,手足不温,食则呕吐,大便稀溏等。舌淡、胖嫩, 舌边齿印,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治疗以补中益气,温中健 脾为主。方选补中益气汤以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黄芪建中汤 或理中汤加减(脾胃虚寒为主),虚寒日久,胆郁痰扰,方选温胆 汤加减。若湿滞日久,致脾虚湿盛,可见肠鸣腹泻,方选五苓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临床用此多有见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金港赢配资-股票配资门户官网-炒股配资利息-中国十大配资公司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