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未落地的血色蓝图
1944年9月,加拿大魁北克。
魁北克的初秋,已经显露出一丝丝寒意。
美国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的眼神,则比天气要冷峻得多。
在罗斯福与丘吉尔面前,摩根索摊开一份做了密密麻麻标记的世界地图。
这是关于战后世界处置方案的蓝图。
铅笔划过之处,德国的工业心脏鲁尔区被标注为“永久拆除区”,工业设备将拆解运往盟国,矿井注水淹没,技术人才强制流放。
这份被后世称为“摩根索计划”的文件,核心目标十分明确:
让德国倒退为农业国!
计划的残酷性,远超经济范畴。
它要求将德国人口控制在2000万以下(当时约7000万),通过大规模驱逐和移民实现人口削减。
更惊人的是,配套设计的街头绝育手术方案,计划对德国男性实施系统性绝育。
英国外相艾登的警告振聋发聩:“这本质是用新暴行替代旧暴行。”
这种带有种族灭绝色彩的设计,暴露出摩根索作为犹太裔,对纳粹德国的私人仇恨已转化为国家政策。
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这是犹太式的“生存智慧”。
尽管该计划遭到胡佛等政治家和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对,但其核心逻辑被部分继承:1945-1947年间,盟军拆除德国1500家工厂,钢铁产能限制在战前28%。
德国人为什么没有最终落入犹太人精心构建的灭绝陷阱?
拯救者是苏联。
美国政治精英担心,如果摩根索计划彻底执行,将逼迫赤贫的德国彻底倒向苏联,成为共产主义联盟的组成部分。
为了对抗共产主义联盟,摩根索计划被搁置,冷战铁幕落下,马歇尔计划取代了工业死刑。
02
日本产业的公开处刑
八十年后,在另一个前法西斯国家日本,与摩根索计划相似的另一场产业公开处刑,正在悄悄地上演。
在中国全产业链崛起的强势竞争下,日本产业正在节节败退,已显露崩溃迹象。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份额,从1995年的5%上升到2020年的35%,而日本从20%下降到6%
电子和半导体产业曾是日本的骄傲,现在面临严重困境。
日本半导体曾经是世界级的霸主,全球市场份额从1988年的50.3%降至不足10%。过去20年间,日本半导体产业员工减少了60%。虽然日本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仍有优势,但整体竞争力明显下滑。
传统制造业的衰退也很明显。
日本造船业全球份额从1970年代的50%以上持续下滑,现在面临中国和韩国的双重挤压。钢铁行业同样受到冲击,日本制铁和JFE净利润分别下降36%和53%,部分原因是受到中国廉价钢材的竞争压力。家电行业昔日巨头如松下、索尼的市场地位已被中国品牌取代。
日本产业衰退还表现在结构性问题。劳动力严重短缺,超过一半日本企业认为正式员工人手不足。特别是信息服务业达71.9%。人口老龄化加剧了这一问题,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9.1%。同时日本企业创新能力减弱,固守传统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随着日本优势产业的依次沦陷,汽车产业成为日本经济最后的堡垒。
汽车制造业占日本工业产值的40%,创造约10%的GDP,直接雇佣超560万人(占日本劳动力8.3%)。日本制造业净利润前四名,都是汽车公司(丰田、本田、日产、三菱),这些公司的总利润,几乎占到日本制造业总利润的接近50%。
但如今,日本汽车产业也危机四伏。
2024财年,日本汽车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20%,其中三菱汽车净利润暴跌74%。在中国市场,日系车份额从2020年的24.1%骤降至2024年的12.1%,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品牌销量全面下滑。
日本车企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电动化转型滞后,2023年日系纯电车型在中国市场份额不足2%,智能化技术落后(中国车企研发周期仅为日本车企的1/3),以及供应链脆弱等问题。
汽车产业作为日本基础产业,其衰退将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蔓延至钢铁、橡胶、电子零部件等行业,导致超500万人失业,地方财政破产风险激增,日本经济将陷入衰退的五十年。
汽车占日本对美顺差78%(530亿美元),若失去美国市场,日本贸易顺差将归零。叠加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日本资源进口依赖度90%),日本的外汇储备恐三年内耗尽。
日本汽车产业的崩溃,将不是单一行业的衰亡,而是日本工业文明体系的系统性湮灭。日本将沦为东北亚的“菲律宾”,黑帮横行,风俗旅游成为支柱性行业。
正如《日本经济新闻》预言:“失去汽车,日本失去的不仅是经济,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日本作为与中国相邻的岛国,始终对中国抱有不切实际的野心,并趁中国近代衰弱之时,悍然发动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深重灾难。保守估计,至少有3000万中国人死于这场战争,惨痛程度远远高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造成的伤痛,日本直到今天,也没有清算战争罪行,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仍然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和犹太人一样,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很记仇的民族,否则就不会那么热衷于记录史书,丰功伟绩一笔带过,民族耻辱连篇累牍。
只不过中国人的复仇,讲究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全是没法招架的阳谋,所以我们屹立在东方,而敌人大多消失在历史中。
不像犹太人喜欢搞阴谋诡计,好勇斗狠,结果胜利转进再转进,流浪两千年。
03
古老的东方智慧
摩根索的暴力拆解与中国产业的碾压,恰似拳击与太极的区别:
前者用政治暴力手段,强行切除工业器官,消灭对方经济潜力,抑制人口增长,工夫都在明面上,自然激发对方刻骨仇恨,跟你死磕到底;
后者通过技术-成本-规模的三重挤压,布局于无形无相,却让对方一步步无路可走,产业根基被摧毁,陷入持久的衰竭。
犹太人所谓的“智慧”,不过是斤斤计较,讨小便宜,却见小利而忘大义,这个民族流浪两千年,处处不受待见,不是没有理由的。
中国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民族。这也是中国在过去两千年间,大部分时间都位于世界之巅的真正奥秘。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理解日本产业崩溃的深层逻辑。
并不是因为中国刻意针对日本,中国只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庞然大物的崛起,却对日本,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且不可逆的影响。
“华夏”二字,据说代表了“华服美厦”,华夏人只崇拜先进生产力,并以此作为本民族的代称。
自古以来,华夏人不信神,不拜佛,只看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将其推举为首领。
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手下的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黄帝为其奠定后世衣食住行基础,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被称为“人文初祖”。
华夏人通过对外贸易传播文化,积累财富,同化当地民族,从中原一隅,发展到遍布东亚,延伸至中亚甚至西亚。
古代中国就是国际贸易的主导者,中国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天下。陆上丝路自长安(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中亚,直达地中海,全长约6,400公里;海上丝路从泉州、广州启航,经东南亚、印度洋抵东非,覆盖30余国。
敦煌文书记载,单次骆驼商队运载丝绸可达300匹,瓷器200件。唐代广州港年停泊商船超4,000艘,宋元时期,泉州港关税收入占朝廷财政10%。
为什么要打仗,打仗不是耽误我搞钱吗?所以华夏人喜欢和气生财,不喜欢打打杀杀,打仗要先算成本,亏本的生意不干。
中华民族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来自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行销世界。
其他各国,要么拿出本地一些土特产或者贵金属货币进行交换,或者争取成为中间商或转口贸易商,从中分得一杯羹。
产业被压制,金融被抽血,文化被渗透。
人民无不以脱离本国身份,成为天朝子民为自豪。
所以,各个地区不得不产生形形色色的宗教,用思想枷锁凝聚人心,用以抵御天朝的生产力诱惑,产生的强大离心力。
普通的中国货,在异域都可能被当成奢侈品,领主用它换取臣子的忠诚,富豪用它来显示社会地位,成为本地社会进行权力分配,维持秩序的关键道具。
虚假的商业民族:见利忘义,仗剑行商;
真正的商业民族:安定团结,和气生财。
如果有外族威胁商路,影响到华夏人搞钱?
那对不起,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那就只好彻底消灭你这颗老鼠屎,别坏了一锅汤!
04
中华秩序的回归
近代的日本,就是西方扶植起来,用于制衡东方大国的工具。
日本强盛而中国弱小,如同乾坤倒悬,就是东亚祸乱之源。
为了维护地区和平,就要史诗级削弱日本,使其彻底成为中国的附庸,回归到历史原本的位置。
摩根索计划,不过是个小儿科而已。
来自东方的威压,不仅让它走得感觉不到痛苦,甚至心甘情愿。
而这,也仅仅是中华秩序回归的征兆。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基辛格将中国称为“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个文明的源头,就带有生产力崇拜的属性,并且在各个方面,都调整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旦其他条件被拉平,必然产生碾压式的优势。
这就如同《三体》中,高等文明释放出“水滴”探测器摧毁人类太空舰队时,带来的绝对威压感:
毁灭不是出于仇恨,而是高等文明维护自身安全的“本能行为”,不带情绪、无需因果,如同人类踩死蚂蚁般随意,低等文明的挣扎或存在本身毫无意义。
毁灭你,与你无关!
中国具有世界上唯一的能够驾驭超大型国土与人口的社会体制与文化,因为发展生产力天然需要大规模协作分工,也需要更大的共同市场,后者又是超大型国家的前提条件。
换句话说,中国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传统,本质上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
除中国以外的超大型国家,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偶然产物,无法长期稳定存在,必然走向解体。罗马帝国、波斯帝国、苏联、阿美莉卡……莫不是如此。随着去工业化深度发展,即使是英国这样体量的国家,仍然难以维持足够的内聚力,还要走向进一步分裂。
中国如同一个巨大的星球,其他国家因为越过了希洛极限,被中国巨大的引力撕成碎片,要么与中国融为一体,要么成为围绕中国转的卫星。
这是这个世界原本的运行规则。
现在,只不过世界脱轨数百年后,又回到原有的轨道上而已。
金港赢配资-股票配资门户官网-炒股配资利息-中国十大配资公司平台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